首页> 财经> 正文

陈琦|东南亚经济强势复苏,开启产业大转移,警惕中国供应链脱钩

财经作者陈琦 发布时间: 2022-04-28 22:09:14 评论数 0 阅读量: 3.09w

后疫情时代,在全球经济和人员流动日渐活跃起来的情况下,谁能抢占先机顺势而为就能实现经济的强势复苏和崛起,而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窗口,积极主动吸引产业要素进行长远布局。

东南亚是一个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区域,印度的市场、越南的劳动力、新加坡的资金和技术,疫情作为催化剂正在加速全球要素的注入,使得这三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近期,越南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越南货物出口额为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3月份出口额为347.1亿美元,环比增长48.2%,同比增长14.8%。越南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表现创历史新高,全年贸易总额有望达到8000亿美元。

纺织服装是2022年第一季度对越南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商品类别,其次是计算机、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不管是出口规模还是增速,越南都明显超过深圳。2021年越南GDP约为2万亿元,仅为深圳的三分之二,但进出口贸易却已经跻身全球前20。

据印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度GDP增长率高达8.9%,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预计今年仍能达到8%以上。刚刚过去的3月份,出口额达到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今年印度的出口额有望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日本出口总量的90%左右。

印度正在成为全球粮食和基本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棉纱、织物、化纤、织机产品、珠宝首饰、人造纱的出口增长率保持在50%至60%之间。未来两三年印度有可能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

新加坡2021年全年经济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经济在2021年实现增长7.6%,创下了最近数十年来的增速新高,经济十分活跃。全球排名前100的科技公司中,有80家公司都在新加坡开展业务,被称为“第二个硅谷”。来自中国的投资从2014年的117.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05.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超过65%。

新加坡不仅有着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亚洲四小龙、花园国家等光鲜亮丽的标签,这个只有北京中心城区面积大小的发达国家,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占比超过GDP 20%的国家,制造创新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此外,新加坡还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主要产业集群包括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等领域。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隐约感觉到越南正在逐渐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代工厂”,印度跻身世界出口大国行列,进一步挤压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空间,新加坡不断吸纳来自中国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导致我国先进的产业要素加速流失。

如果说疫情之前中国供应链向越南、印度转移是“低端外迁、整体可控”的产业溢出效应,那么疫情期间中国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很有可能让大多数外资企业望而却步。基于经营战略考虑,为确保产业链环节的安全与稳定,他们不得不制定替补方案,依托东南亚国家的比较优势重新产业布局。这一次的供应链转移让我国面临系统性挑战,背后是产业要素的加速流失,进而削弱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地位。

从目前来讲,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大优势仍在于供应链,凭借完善的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在迈向工业4.0的过程中降本、增效、提质,强化供应链能力的同时逐渐掌控供应链上游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外部与中国脱钩的风险。

但现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三大代工厂鸿海、和硕、纬创均已经在印度投资建厂,有逐步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迁到印度的打算。李嘉诚旗下公司开始大举布局越南,引进高端房地产项目,涵盖住宅、办公室、商业中心、娱乐等业务,并承诺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这些领域注入大量资金。

反观国内的汽车供应链现状,上海占据全国汽车10%以上的产量,是全国汽车供应链最为完善的城市。作为全国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这里不仅有包括特斯拉、上海大众、上汽乘用等大量整车企业,还有众多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及大量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下的疫情导致诸多汽车企业步入停工停产的困境。华为、小鹏等车企掌门人指出上海等地的疫情形势可能导致供应链大面积断供停产,直言5月或将出现汽车行业全面停产的局面。蔚来官方表示,自三月份以来,因为疫情原因,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蔚来的整车生产已经停止。事实证明,单一市场下的供应链存在局限性,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至关重要。

现阶段,特斯拉在全球坐拥六座超级工厂,横跨亚洲、欧洲、北美三大洲,其中加州、上海、柏林以及德州工厂负责整车制造,内华达及纽约工厂分别负责电池组、充电桩及太阳能屋顶的生产。即便某一区域市场停工停产,凭借强大的全球供应链能力,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保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地位,是一场不能输的较量,要时刻关注周边经济体崛起带来的挑战。不仅要强化我国供应链的韧性,尽可能减轻疫情的负面影响,还要让中国供应链广泛渗透到全球化产业大分工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新媒体平台“驱动号”用户上传并发布,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驱动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部评论 {{total}}

172 文章数量

0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