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 正文

35岁被裁员,仅4.3%大学生月薪过万,“学历不够用”是硬伤

财经作者陈琦 发布时间: 2022-01-19 14:30:03 评论数 0 阅读量: 4.64w

去年,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的第一批0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调研。结果显示,有20%的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能过万,而67.65%的00后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将达到年入百万。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仅4.3%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过万,超七成本科毕业生毕业起薪在3000-7000元之间,这和他们在校时预想的收入相差甚远。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00后在校大学生未踏足社会,经过网络招聘的夸张宣传,短视频世界渲染的美好生活,在内心世界里形成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薪资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及时纠正,否则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他们产生深深的焦虑感和浮躁心理,继而对自身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且不说毕业10年内年入百万,先看看毕业后年入10万能有多少人能实现。根据《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显示,全国大学生毕业每月薪酬最高的是清华大学,平均薪酬为10818元;其次是北京大学,平均薪酬为10698元,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平均薪酬为10673元。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有多激烈,不仅有人数竞争,还有学历竞争。 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变大迫使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及往届生考研,希望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就业竞争力。

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增加36万,增幅10.6%,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五年翻了近一番。在2022年年初,有457万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足足比往年增加了80万。这种“社会现状倒逼考研”的现象背后将产生一种深远影响,即研究生学历人群逐渐增加,整体拉高了社会对人才学历的期望值。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净增人口仅为48万人,创60年新低,出生率连续2年跌破1%,接下来很有可能呈现负增长。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已经刻不容缓,除了要整体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匹配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当前,我国各行业的人才结构呈现“纺锤形态”,两端是短缺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和高学历人才,中间凸起的是大专及本科人才,这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毕业生学历水平的不断拔高,社会各行各业对低学历人群越来越不友好,岗位应聘设置了学历红线,甚至相关职位的学历要求已经固化,一些前沿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严格。除了就业,学历还和消费、婚恋、教育等问题捆绑在一起,经常被网友们吐槽“学历不够用了”。

学历到底有多少价值?据统计,本科和硕士的起薪差距大概是2500元,进入职场后硕士毕业生的阅历、视野和个人综合学习力会在工作业绩上反映出来,也许会有更高的晋升空间。事实证明,学历反应在薪资上的硬性差异会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薪资也在阶梯式上升,最后的价值回报率也会越高。

最近,“35岁被裁员”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其原因无外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本身的岗位可替代性较强,刚毕业大学生的竞争优势突显;二是35岁之后的工作精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大打折扣,不再具备职场竞争力。一个人从24岁步入职场到35岁被裁员,职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间只有十年,如果这十年自己不持续进化,那么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什么样的员工年龄越大越吃香呢,无外乎管理层和技术研发人员这两类人,其余的设计、人事、财务、销售、市场等岗位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反观到管理层和技术研发人员普遍呈现高学历趋势,这也再次验证了学历与价值回报率的问题。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20年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对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价位数据进行披露。其中企事业单位、金融行业、信息行业排名前三位,高精尖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依旧可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等领域新职业收入也相对较高,年薪中位值均超过20万元。分岗位等级来看,管理岗位越高、职称越高、技能越高、学历越高,工资价位也就越高。

除此之外,灵活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形态。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25%。作为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群体,大学生成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新媒体平台“驱动号”用户上传并发布,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驱动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部评论 {{total}}

172 文章数量

0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