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正文

中国科技创新十年,什么是“难而正确”的路?

壹观察 发布时间: 2022-10-19 14:41:51 评论数 0 阅读量: 3.3w

文丨壹观察 宿艺

2022年全球大环境和各行各业都可谓跌宕起伏,甚至被网友调侃称“不断见证历史”。

如果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过去十年是中国科技创新与核心能力突破的重要阶段,而未来十年,则是中国在核心科技领域走向自立自强,面对各种不确定困难与挑战勇于攀登、持续突破的关键周期。疾风知劲草,烈火锻真金,信心、理想、勇气与耐力比拼在现阶段更是无比重要。

放在这个大背景中,由《南方周末》策划的“走不被人看好的路”、“走艰难但正确的路”、“走少有人走的路”、“走必须要走的路”四部分组成的年度事件盘点视频,以及“时代发出提问,时间给出回答”的问答形式尤为直击人心。

攀登者永不止步,前行者总会抵达,这种笃定信念,推动着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突破。跨越山海,终见曙光。

艰难但正确,才是必须要走的路

中国科技行业长期存在统一共识:核心技术要自主,中国创新当自强。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让中国科技从业者时时警醒。从“一穷二白”到“核心技术的掌握与引领”,这条路无比艰难,但却是科技强国与大国企业崛起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新中国立国之后的“两弹一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推出的“863计划”都是这一判断的坚定践行。而最近十年,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更是进入“显著提速”与“全面突破”周期。

例如十年前,中国高铁还是依靠国外技术引进,在德国、日本和法国三种技术路线上“艰难选择”,今天全面自主化的“复兴号”四个多小时就可以从北京到达上海。过去十年,中国高铁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中国广袤国土的各种极为复杂的地质与天气状况,终于成就了通达全国31个省市与自治区的“地表最强高铁”。2019年中国高铁超过全球其他所有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复兴号更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中国血统”,同时中国高铁也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不仅深入印尼、老挝等海外市场,更是带动了与高铁相关的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崛起。

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中国三大核电站之一。据环球网报道,在建设之初总体技术、设备供应和技术调式全部由外方负责,但却因核电变压器受制于人差点影响了建设进度。这也让中国科技人员坚定了自主核心技术突破的决心。随后2014年,中国建成世界第一套特高压标准体系,制定了世界性的行业标准,也让“西电东送”从理想成为现实。2021年“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用,所有核心设备均实现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时在四代核电技术方面中国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条款”,限制NASA与中国航天企业技术交流,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并未被打断,相反还爆发出强劲的创新动能。2013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两次对接,随后中国首个月球软着陆无人探测器登月成功,2016年中国建成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2020年发射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2022年10月伴随“梦天舱”发射,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将最终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成为浩瀚宇宙中仅有的两个人类空间站之一 ......

中国在ICT技术领域同样经历了从“产品模仿”、“技术与标准受制于人”到如今的“持续领跑突破”过程。在2G时代,中国为了“入世”的实际需求,不得不同时采用GMS与CDMA两套技术标准。而在3G时代,中国通信技术已经做到了“三大制式居其一”。而在5G时代,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标准制定者”。尽管受到外部压制,但中国ICT技术的爆发与中国企业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共21万余件,涉及4.7万项专利族(一项专利族包括在不同国家申请并享有共同优先权的多件专利)。其中,中国声明1.8万项专利族,全球占比近40%,排名第一。今年8月的行业公开数据显示,我国5G网络基站数量达185.4万个,终端用户超过4.5亿户,均占全球60%以上。

从3G爆发到5G领跑,不仅大幅降低了通信与智能终端的购买费用、让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全球创新两极之一”,对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整合过程中更是影响深远,并与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东数西算”规划、高性能计算等领先技术共同构成了中国产业智能化与数字中国构建的“新技术底座”。

中国73年沧桑巨变,从“走艰难但正确的路”到共同见证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完整过程,过去十年是中国科技走“走少有人走的路”到进入“创新快车道”的重要阶段,而未来十年,则是我们强调“自主科技创新”的关键周期。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并勇于突入技术探索“无人区”,这是一条“艰难但正确的路”,也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华为Mate50“向上捅破天”

中国科技企业中,华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从技术角度,华为长期位居“中国第一研发企业”。据欧盟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在全球所有企业中位居前二。截至去年底,华为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20万件,累计授权量超过11万件,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另据公开数据,华为过去十年研发投入8450亿元,其中2021年就高达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其中仅基础研究上投入一年就超过200亿元,并在全球建立86个基础技术实验室,来推动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的研发。

强大且持续的研发投入,让华为不仅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企业”和“5G重要标准制定者”,也让华为在过去十年成为唯一在全球高端市场与苹果正面“掰手腕”的中国科技企业。其中的代表,就是华为连续十年打造的高端Mate系列。从2013年初CES展会上初代产品发布至今,Mate系列一直是中国高端旗舰的“最高标杆”与“技术突破引领者”。无论是深入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移动处理器(麒麟)、操作系统(HarmonyOS),还是在通信、影像、美学设计等领域,华为Mate系列皆做到了“巅峰存在”。

以最新发布的Mate50系列为例,即使如今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与困难挑战,华为仍旧拿出了足以代表如今智能手机行业新标杆的诸多“黑科技”高密度聚合式创新。

首先,华为在发布会上官宣Mate50系列搭载了“向上捅破天”的卫星通信技术,两天之后,老对手苹果也宣布在iPhone系列上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两家顶级手机企业的判断再次不谋而合,但对于中国用户而言区别非常明显:一是华为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并且至今没有看到后来者;而iPhone 14系列基于GPS服务可能长时间在中国市场无法落地。换句话说,Mate50系列或许将是目前国内市场唯一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的大众智能手机。

有人曾质疑大众消费智能手机搭载卫星通信技术的必要性,理由是成本高额,又并非高频应用场景。但这就像当年诺基亚质疑初代苹果iPhone“没有键盘”一样,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最大的勇气是谁首先迈出第一步,因为这代表了确定性的技术趋势,以及放大到未来5-10年对产业革新与对用户生活改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从技术角度,无论是现阶段的Starlink(星链)还是未来的6G标准讨论,都印证了卫星通信的巨大价值。对于华为Mate用户而言,最大的价值是“没有运营商手机网络信号的时候依旧可以保持外界联系”,就像之前处于汶川和泸定地震的人们,或是那些处于无人区的探险者,又或是深山荒漠之中的科研考察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功能可谓“一生用一次,一次续一生”,足以让“Mate用户一直相信Mate”。

当然,大众消费级智能手机搭载北斗卫星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GPS过去被视为全球定位导航的代名词,但随后一系列的国际局势变化,以及中国希望与欧洲合作的“伽利略计划”碰壁,让中国科学人员意识到了这是一条“必须独自要走的路”。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获批,2000年中国发射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到2020年6月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30颗组网卫星全部顺利发射、到位,北斗历经了近30年的坚信探路前行。而从2017年开始,新发射的北斗卫星已经实现了所有零部件国产化,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但对于北斗卫星而言,从技术创新进入大众生活与产业普及,才能最终完整技术-应用-价值的持续反哺和正向创新闭环,而这也正是华为Mate50系列“向上捅破天”加速北斗卫星走向消费市场,为大众用户真正创造价值、加速产业创新协同效应的重要意义。

第二,“Mate永远值得信赖”的理念在华为Mate50系列“低电量应急模式”和“全系首发昆仑玻璃”等创新技术上也同样存在。

无论各家手机企业如何努力,手机续航都是一个普遍性的用户痛点。华为Mate50系列在1%的低电量下会智能启动聚能泵,可以保障待机3小时/通话12分钟/亮码10次/扫码4次。也就是说,当其他用户手机没有电成为“板砖”之时,华为Mate50系列还足以给用户留有相当富余的时间去寻找充电时机、打个应急电话给亲人或朋友报个平安,支付专车费用,或者在登机、地铁、商城的门口扫个健康码,这点在疫情持续的当下对于所有用户而言都是一大强烈痛点刚需。

手机如今不仅是工具,还是财富管理与个人隐私的“聚合中心”。对于高端用户而言,“摔不坏”比“碎屏险”更加具备吸引力与实际价值。Mate50系列首发的“昆仑玻璃”,是将占比高达90%的纳米晶体粒子串联起来,传统玻璃成分在其结构中所占比例仅有10%左右,跌落时微晶颗粒能阻断应力快速传递的路径,从而实现比普通玻璃强至10倍的抗跌落能力,并且OLED柔性屏的核心显示指标与用户体验没有明显变化,一举解决了过去抗刮擦、抗跌落、显示效果“难以兼得”的行业技术顽疾难题。

第三,作为华为XMAGE影像的首发搭载机型,Mate50系列的影像表现也确实不负期待:“首发十档可变光圈”自动模式下可以根据不同场景智能匹配光圈大小。而专业模式下,物理光圈十档可调,可以随心调整景深范围和虚化程度。华为Mate50 RS保时捷设计“首发超微距长焦摄像头”再次将“手机界的望远镜”打造出了清晰长焦影像新高度,同时突破性地带来了35倍数字变焦的微距体验。图像传感器再次回归原生高感光能力的RYYB路线,同时长焦模组也改为RYYB排列,保证了更强的感光能力,以及华为在RYYB已经“得心应手”的调试经验与独特影像风格。图像算法上,华为Mate50系列“没有意外”地搭载了华为在影像算法上的“聚合之作”——XD Fusion Pro 超清图像引擎,这也是华为影像充分释放硬件潜能、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调校优化与差异化创新的“独门秘籍”。

也就是说,通过光学设计、机械结构、光电转换、图像算法四大成像环节的联动创新与深度整合,Mate50系列展现出了“超光变XMAGE影像”的巨大影像价值与创新潜力,并再次夯实了“永远值得期待”的Mate影像创新实力。

过去三年,业界一直存在“华为手机业务还能不能持续”的各种争论和猜测。尽管余承东和华为其他管理层都多次明确表态“华为会坚守手机市场”,但一万次回应,不如拿出一款“足够能打”的产品有说服力。“两年磨一剑”的华为Mate50系列就是这个“最强答案”。在其背后,有华为深厚的技术积累,有研发和产品人员历经684天的埋头前行与奋勇突破,有来自中国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以及众多华为用户的全力支持。正是这些“向下扎到根”的坚守基础,让华为今天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打造出一款聚合各种顶级技术创新、实现“向上捅破天”的Mate新旗舰。

《壹观察》评论

大到国家和企业,小到我们每一个人,2022年都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面对全球新形势下的诸多不确定性,“核心技术要自主、中国创新当自强”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对于所有中国企业而言,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的“确定性”才是应对各种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最好选择。我们手里掌握的核心技术创新实力,才是解决“卡脖子”的终极答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科学技术创新绝不会一蹴而就,但我们今天已经相比过去拥有更加强劲的实力、底气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持续奋斗,敢于“亮剑”的精神至关重要,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绝不会被任何外来困难所阻挡。

华为Mate过去曾经有过一个被大众广泛记忆的主题活动——致敬时代。《壹观察》记得2012年余承东接管华为终端之初,曾对外宣布“要让全世界用户都知道,最好的产品来自于华为,而不只是来自苹果和三星”。这句话当时也被很多媒体和行业人士调侃,没多少人会想到,这成为了国产智能手机高端化的历史转折点,两年之后华为推出的Mate7手机,就让华为站上了国产高端手机的制高点,并最终成为苹果在高端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根据IDC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机市场份额,华为份额在当时已经达到44.1%位列第一,苹果份额为44%位列第二。即使在华为高端手机产品遭遇巨大挑战的2022年,华为依旧稳居国产手机品牌用户满意度第一(Chnbrand数据)、活跃用户数量第一(QuestMobile公布的《2022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半年报告》),以及高端折叠屏市场占有率第一(63.6%,IDC 2022上半年数据)。“勇于直面挑战、坚定创新的华为”没有被用户忘记,相反还进一步夯实了高端用户对华为品牌的忠诚度与价值观认同。余承东在华为Mate50系列发布会上说了两句话令《壹观察》印象非常深刻:“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虽然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但华为手机如今“跨越山海,终见曙光”。

Mate十年,从冲击高端“走不被人看好的路”,到面临外部挑战选择“走艰难但正确的路”,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是华为对如今“必须要走的路”的坚定判断。Mate十年,既伴随中国科技创新共同走入发展“快车道”,也同样是中国科技创新面对外部挑战与不确定性勇敢突破的一个“见微知著”的缩影。

就像视频中所体现的精神:当时代发出提问,时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新媒体平台“驱动号”用户上传并发布,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驱动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部评论 {{total}}

壹观察

关注

《壹观察》创始人为国内知名科技媒体人宿艺,长期关注智能硬件、通信、人工智能、智联网汽车领域的深度报道。

874 文章数量

6383.4w+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