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正文

一岁的光线云,如何实现元宇宙时代的“造物自由”?

壹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8-25 20:53:27 评论数 0 阅读量: 13.75w

文丨壹观察 宿艺

“元宇宙”概念与确定性的产业演进趋势下,相关新技术基础设施也在赛跑。

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元宇宙相关投融资事件共205余件,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15000亿美元,是真正的“新万亿市场”。不过伴随产业深入演进,从业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元宇宙依旧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夯实产业基础,尤其是元宇宙涉及到大量的图形图像渲染、连接与应用技术。如何从“技术理想”到“产业落地”与“市场普及爆发”,每一次跨越都是一个巨大创新鸿沟。

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技术提供商——光线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线云”)近期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持续关注,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资本市场集中看好。“光线云”从天使轮到此次融资仅半年左右的时间,总融资金额近1亿元,覆盖了国内众多知名头部资本。其中,本轮融资由前海方舟旗下的智慧互联产业基金、中原前海基金和齐鲁前海基金共同领投。天使轮则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Star VC、云九资本、高瓴创投等知名VC和51WORLD、摩尔线程等上下游产业头部公司联合投资。

第二,明星研发团队。光线云的核心团队来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及学者,以及来自阿里、网易、亚马逊等知名科技企业的核心专家,团队成员有近二十年图形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产研人员占比高达80%以上。

第三,技术领先,产品与商业模式清晰。光线云创始人王锐,作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图形学研究,并在复杂光场高效采样、实时绘制算法、绘制架构的自动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至今在图形学顶级会议/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华为、腾讯、网易、西门子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光线云如今重点打造的全球首款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 RAYSENGINE,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同与产业价值印证。

王锐在与《壹观察》对话中表示:光线云注重通过引领技术创新为行业创造真正的新价值,渲染领域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元宇宙方向上的应用创新空间巨大,而光线云的目标是未来3-5年成为国内实时渲染引擎领域的头部企业,并切实推动中国技术科研到产品市场这个“双飞轮”模式的高效转动,让中国科技企业在元宇宙时代拥有更大的标准制定者和话语权

光线云创始人王锐

元宇宙万亿市场的"新引擎"

从1923年第一台电视诞生至今,电视产业经历了从八线图到8K高清数字图像的巨大跨越。而以手机产业来看,1983年上市的全球首款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只拥有一个可以显示号码的单色屏,2007年的初代iPhone其3.8英寸屏幕分辨率已经提升到480像素,如今2K屏幕分辨率手机已经大规模普及,VR设备更是“4K起步”......

可以说,人类现代科技的历史与视觉图像进步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早在2016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提出“华为不能错过图像时代”,并在时间点内选拔了2000名专家和研发人员投入“图像时代的战争”,这也是之后华为手机、智慧屏、车载设备在图像领域持续引领创新的重要技术驱动来源。

不过图形图像的进步依旧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更高品质图像”的期待,以及产业数字化大潮中对图像应用的广泛需求。比如目标转型为“元宇宙公司”的Meta,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近期在Facebook上传了来自Horizon Worlds的化身自拍截图,没想到却迎来了欧美用户的纷纷吐槽。有海外媒体提出质疑称:2021年Meta公司在metaverse项目上花费了100亿美元,为什么画质却和1997年的PC游戏一个水准?

业界发布的《2022元宇宙产业技术和创新应用白皮书》报告称:当年元宇宙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在支撑元宇宙发展和创新应用中,各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渲染引擎、仿真软件、建模引擎等方面存在巨大提升空间,相关产业一是要注重聚焦底层核心技术和单点技术突破,二是要适时引导场景应用拓展,加快探索产业落地进程。

光线云如今重点研发的RAYSENGINE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就具备“聚焦底层核心技术”、“单点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拓展”三大特征,因此也被业界视为“有望成为元宇宙新图形渲染技术基础设施之一”。

王锐教授对此表示:“做渲染研究,要关注图形学领域的大量前沿技术,更要关注计算机所生成的数字化世界与人类感知世界之间的关系。元宇宙作为未来的热点,不但要解决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解决数字世界、感知世界以及真实世界,这三个世界间一系列互相耦合的关系。”王锐教授强调称:“实时渲染引擎是元宇宙时代的基础设施,而云渲染基于渲染技术从图形学中演化出来,就是要解决虚拟世界如何做三维呈现,如何更好的提升人机交互、带宽需求等问题。”

“云渲染”也是RAYSENGINE作为全球首款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的重要创新技术特征之一,其采用了国际首创的“端云协同架构”,即解决了如今传统“纯端架构”大量依赖端侧算力、设备性能需求高、一次性投入大的痛点,又解决了“纯云架构”服务成本高、网络带宽易卡顿的行业瓶颈难题。

除此之外,针对实际渲染过程中端云算力实时波动的场景,光线云推出自优化渲染计算框架,能够依据渲染资源消耗及端侧设备性能,进行动态化的端云算力分配,保证性能算力最优。通过渲染任务的解耦设计,可实现端云之间灵活切换和调配,进而适应更复杂的渲染需求。光线云还提供了自主研发的高保真渲染算法和材质,有效提升了渲染画面质量,同时可支持超大规模的场景渲染。

王锐教授认为:光线云RAYSENGINE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相比传统技术方案,拥有两大核心价值:一是显著的降本增效,可提供“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方案最优解;二是通过首创的端云协同架构,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广阔边界拓展能力,可为行业提供传统软件工具与解决方案未能解决或满足需求的新价值。

2021年12月,光线云引擎生态产品RaysTuner上线,作为一款自动化着色器的SaaS优化工具,可对游戏Shader进行简化,减轻运行游戏时手机端的计算压力,从而有效改善高品质游戏画面会引起的设备发热严重,掉帧的系列问题。

RaysTuner优化前后对比

今年6月,光线云的引擎生态产品RaysAssets上线,通过自研的高性能云原生渲染引擎赋能RaysAssets,针对项目协同与移动办公场景提供超大规模3D文件在线审阅的应用能力。无需本地高性能硬件支撑就可提供的流畅3D在线审阅体验,大幅提升项目协同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在行业应用领域,光线云也拥有覆盖众多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

RAYSENGINE – CloudGame云游戏以端云协同的高质量渲染引擎为基础,为用户提供编辑器、项目管理等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内容效果优化,实现公有云、私有云、边缘云多类环境的一站式部署;对现有云游戏中时延,带宽,成本等问题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

RAYSENGINE – City为智慧城市提供多源数据处理、云原生实时渲染能力、逼真的大地形、虚拟大气系统以及先进的物理仿真特效;超大规模场景实时渲染助力智慧城市的沉浸式体验;

RAYSENGINE – VirtualHuman虚拟人解决方案,用手机端即可享高质量模型渲染,可用单卡多端解决计算资源,可支持服务型/身份型虚拟人等多种业态。

一位国内TOP3排名的在线装修平台APP企业高管对《壹观察》表示,如今渲染成本和协助效率是阻碍行业创新与应用普及的最主要瓶颈之一,而这个问题并不能通过纯端侧计算方案来解决。端云协同与云原生是行业必然的创新演进方向,并且未来的元宇宙时代,图形图像的需求将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渲染就像是开发者与行业应用类似“水电煤”的基础能力,也是整个产业未来3-5年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前海母基金、智慧互联产业基金执行总裁许恺认为:元宇宙是新一波科技浪潮,渲染引擎则是其中最确定的投资机会,它是构建虚拟世界的“操作系统”,生命周期将横跨游戏、社交、VR/AR以及数字孪生等短中期领域,并直到未来的元宇宙终局。而光线云的RAYSENGINE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将作为新一代引擎,更符合元宇宙发展的内涵要求

RAYSENGINE产品特点

从产学研"双飞轮"到国产"可替代"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3年在专利数量上领先美国居于世界首位。但在创新这件事上,专利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衡量维度,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转化率。据数据显示,美国在90年代初期科研成果转化率就已攀升至80%,即便是到了现在,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率仍然维持在50%以上。但目前我国实际转化率仍低于10%。

例如美国的苹果、谷歌、Facebook这些知名企业都是由大学生创立,甚至很多诞生地都在大学校园中,美国大学的顶尖实验室也会与科技企业展开长期深度合作,形成了清晰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与专利共享机制。与之相比,中国企业更依赖传统的“社会孵化”方式,“产”与“学”中间需要建立更高效的转化路径

如何加速“产学研”模式创新与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未来新十年中国科技企业能否集体进入“全球创新一流阵营”的重要变量。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而光线云的另一个企业“典型特征”,就是“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模式探索。

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新公司,能够从成立起就一直被顶级资本、媒体与行业所密集关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含着技术金钥匙诞生”,其创始人王锐作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身就是国内图形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引领者之一,曾多次承担国家省部项目,顶级学术论文与创新专利颇丰。其创始核心团队更是来自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及学者,团队成员有近二十年图形学方面的深入研究。

王锐教授对此表示:国内现代科研尤其是计算机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持续投入,很多创新其实都已经做到了行业很高水准,从全球顶级论文发表和专利数量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我们目前的差距是,很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其实并没有得到行业应用。而这个差异在数十年之后,就会发现欧美企业通过深入的产学研结合很多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全球产业创新的引领者,而我们的很多技术创新还只能作为学术理念发表或锁在抽屉里。

王锐教授强调称:新技术一定要落到产业中,再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新技术的新一轮飞跃,这才是产学研正向发展的“双飞轮效应”,这也是光线云成立的初心与重要驱动力。

《壹观察》关注到,除了技术创新,光线云今年还有两篇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并得到了学术与产业两大领域的共同关注。王锐教授介绍称,一篇就是光线云现在提供的SaaS产品中所使用的优化技术,可以帮助当前的手机厂商、游戏工作室和应用开发者更好地优化已经开发的3D程序,通过自研的shader简化算法,可实现10%左右的性能显著提升,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一个领先的技术能力。另一篇是与神经网络渲染相关,可以帮助开发者与行业企业更好地表达三维世界中的应用创新与沉浸体验,同样是行业首创的创新技术。这些前瞻研究都会在光线云的系列产品中得以应用。

由此来看,从高校走向产业企业的光线云,一方面依旧具备“产学研”的技术引领与开放策略,另一方面则非常注重技术到商业的快速转化。

在这场深度对话中,王锐教授的三个观点令《壹观察》印象非常深刻:

1、光线云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这是企业必须坚守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人员占比接近80%。

2、光线云正在加速商业化进程,但基本逻辑是“用创新技术给客户与行业创造新价值”。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尽量用一套方案、一套引擎,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准确赋能到不同行业”。也就是说,光线云追求的是一家“平台型”开放公司,而不是“封闭增长”模式,强调的价值增长与行业共创。王锐教授也经常在企业内部强调:以RAYSENGINE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为代表的创新引领技术就是一个“锤子”,可以敲各种钉子(行业应用创新),将其赋能到不同行业中去,而不是追求“一家独大”。

3、“全国产化”,比如 RAYSENGINE就是“全国产化的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王锐教授认为,核心技术的全国产化能力一定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大势所趋,同时对拥有在渲染领域核心技术优势的光线云而言也肯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机会。不过其中的关键是,在这个核心技术上,光线云能不能一直保持长期的技术引领力,能否为行业与合作伙伴创造更好的价值,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技术方案,解决传统技术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才是“国产化”可以被市场迅速接受,同时顺利走向国际市场和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的正确通路。

这其实也是众多顶级资本和行业企业对光线云持续看好,并愿意伴随光线云共同成长的重要原因。这在大疆遭Figma封禁、EDA软件突然“断供”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从半导体、发动机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未来新十年的万物互联与元宇宙时代,我们的软件与底层核心技术再也不能“受制于人”,而这需要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拥有技术引领与标准制定权的“隐形冠军”企业

51WORLD CEO李熠公开表示:“将持续看好光线云,一方面是因为渲染引擎未来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内有自己的云原生渲染技术,生态将全力支持计算机软件国产化”。

《壹观察》评论

过去20年,数字、通信与图像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与生产方式。未来20年,这场变革还将加速,并且图像技术带来的衍生创新将会超出我们如今的想象边界。

如果说我们终将走进物理与数字世界高度重合的时代,那么“元宇宙”或许只是一个中间形态,所有的设备与屏幕都将成为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便捷入口。而与图形图像应用爆发密切相关的渲染技术,则一定会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新基础设施技术”。踏准新赛道、新趋势与新节奏的光线云,其增长潜能和创新空间也极具期待。

在对话结束之时,王锐教授对《壹观察》透露:其实最近这轮融资并不在企业计划中,而是很多投资方主动找到光线云,要求快速参与到下一轮融资中。这也再次说明了业界和资本对光线云技术创新与发展预期的充分认可。王锐教授说,光线云有两个“小目标”:未来3-5年成为国内实时渲染引擎领域的头部企业,未来十年的企业愿景是“从心所欲,自由造物”,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便捷高效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拟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新媒体平台“驱动号”用户上传并发布,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驱动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部评论 {{total}}

壹观察

关注

《壹观察》创始人为国内知名科技媒体人宿艺,长期关注智能硬件、通信、人工智能、智联网汽车领域的深度报道。

874 文章数量

6376.18w+ 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