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汽车> 正文

豪华内饰真能“装饰”出智能汽车的未来?

智能相对论 发布时间: 2022-09-26 10:21:31 评论数 0 阅读量: 4.84w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张左文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电机,人们总是把汽车发展的焦点更多地给到动力、操控等关键词。然而从第一台汽车诞生起,车辆的设计就不是只围绕驾驶,而是驾乘的结合。

新能源汽车的火热,给在发动机上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车企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而能够看到的是,新能源汽车在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的同时,乘坐体验也在不断提升,一些原本属于更高价位车型的配套内饰被下放到更低价位的车型。

高合汽车内饰

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内饰发展遵循着由简到繁、由分散到集成的大致过程。不断加多、加大的显示屏是功能的集成化和娱乐体验提升的表现;后排座椅的功能升级是乘坐体验优化的显现;氛围灯、香氛、音响的升级是汽车内饰仪式感的呈现……

在享受的同时,我们又能从新能源汽车的内饰发展当中看到什么?为此,「智能相对论」和宝能汽车设计总监邱之川聊了聊。

对比驾驶体验,乘坐体验同样重要

智能相对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肯定是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但目前的情况是,各大车企都纷纷在内饰上“堆料”,更大更多的屏幕、更炫酷的灯效、更舒适的座椅,豪华的内饰正在不断下放……这是否可以说是国内车企遇到技术瓶颈后,为增加卖点的无奈之举。

邱之川:首先我要给你一个肯定的回复,纷纷加码内饰的主要原因就是车企在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上得不到质的飞跃。夸张点来说,如果目前有一家车企说他的产品可以实际续航2000km、快充控制在10分钟内充满、智能驾驶技术达到L5甚至更高水平,那么我相信,即便这辆车的内饰简陋无比,他依然会是市场上最叫卖的产品之一。

但话说回来,无奈之举这一种表述又没错,但它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汽车本来就不是只需要满足驾驶体验,乘坐体验同样重要。

谈新能源汽车的内饰就离不开聊特斯拉。当年第一次看到特斯拉内饰,尤其是中控的时候,我基于职业的第一反应是——丑。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内饰设计师已经习惯了那套燃油车上的固定的设计模式。即中间一块显示屏,周围要有出风口和一些包围,下面是按键,然后是手套箱、档把、置物箱、点烟器等等。所以让一块屏幕非常孤独且突兀地摆在那里的时候,我欣赏不来。

特斯拉model3内饰

但是后来,更进一步了解之后,我的感受是颠覆。

你别看一块小小的屏幕,它能够安安稳稳地以一众悬空的姿态立在那里是很不容易的。由于车辆时时刻刻都在轻微的抖动,屏幕后面支撑屏幕的支架往往是屏幕体积的数倍,而这种设计在大部分燃油车上往往会因为前面有发动机,导致空间不足而无法实现。当时我们仔细了解了特斯拉的设计,我们会发现它那块儿的车架原来是这么摆放的、中控区域做完足够的减法之后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空间。

那这种减法为什么在燃油车上没办法实现呢?因为功能没办法集成,特斯拉是把原本需要按键的所有功能全部集成到了屏幕上,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到用户不同于燃油车的体验,同时给汽车做了足够的轻量化处理。

在特斯拉之后,中间立个屏幕成为了所有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大家都在这么做,不是因为跟风,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技,减少车重从而增加续航。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那种毛坯房式的内饰没有继续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池里程的增加,足以应付那些新增的内饰的重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里程增加多少,我就新放多少内饰上去,当里程足够量后,内饰就会开始朝着质的方向发展,为乘坐提供更新的体验。

至于你说的,豪华的内饰正在下放,其实不准确。你不能说一辆十几万的车配备有原来三十几万的车才有的氛围灯,就说氛围灯是三十万到十几万的下放。即使是同一类产品,它在不同价位汽车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以纳帕真皮为例,市面上几十块到几百一平的皮料都叫纳帕真皮,那么不同价位的材料给到的视觉、触觉体验是不一样的,即便他们都叫纳帕。那么回到新能源汽车,无论是屏幕还是座椅,它给到的体验一定是和汽车的价位对等的。而之所以在以前,同等价位的燃油车上没有相同的体验,是因为发动机等被舍弃后,车企有了更多的成本空间。

减掉的发动机成本,用在了内饰升级上

智能相对论:所以新能源汽车内饰的豪华化其实是成本的转移。

邱之川: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在燃油车时代,车企就是这么干的。

举个例子,比如奔驰A级,上市之后很多人在吐糟为什么1.3T要卖那么贵,其实这就是奔驰的成本转移。自吸和涡轮增压之间、排量大小之间的成本差距,意味着车企在这方面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作在豪华感的提升上,以符合品牌一贯的调性。如果体验过奔驰A级就能知道,大到整个汽车内饰营造的氛围感,小到出风口旋钮的轻微阻尼感、拨片给到的操作反馈、每一处缝线、每个板材的纹路其实都是奔驰将成本从发动机转移到内饰上的结果。

奔驰A级内饰

这样做就造就了奔驰“全系优雅奢华”的品牌定位。

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像“蔚小理”,在目前的旗舰车型售价不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内饰各有特色,各有偏重。蔚来有点像特斯拉,简约商务;小鹏运动且跳跃;理想则突出每个乘坐人员的体验,更偏向家庭,这就是他们把成本转移到更符合自身定位的内饰上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刚刚在中国火热起来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对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印象就是便宜。这种便宜,不但体现在汽车价格上,还体现在后续的用车成本上。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汽车移除了发动机之后,成本得到了管控,加之补贴,第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就能够压到很低。

当一个行业的成本得到控制之后,一般会产生两种发展路径,一是价格战成为各大企业的主打战略,在这条路径上,消费者能够得到的满足是消费起来不那么肉疼,但是体验肯定会大打折扣。而第二条路径是,节省下来的成本用于产品其他方面的升级。我很庆幸国产智能汽车走的是第二条路,不断内卷、不断加深的汽车体验升级最后惠及的依然是广大的消费群体。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企业都能够完全地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运用到体验升级上吗?如果从能动性角度来看,没有哪家企业是说不具备升级汽车体验能力的。但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而言,他们不能够那么纯粹地去在体验上下血本,因为除了新能源汽车之外,他们还有许多的燃油车等待出售。

以哈弗为例,最近他们说要停产油车,看似是顺应潮流的战略制定,其实是无奈之举。如果不停产油车,那么他们在做新能源汽车时,就会为了考虑油车的销量而难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特斯拉就是独一份,传统车企做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比起来总是差点什么的原因。因为特斯拉没有油车销售的顾虑,他们的创新是非常纯粹的。

新能源汽车会分为面向驾驶和面向乘坐两个分支

智能相对论:那么这种转移,会随着三电、智能驾驶等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而不断地转移到内饰上吗?

邱之川: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在我的看来,未来新能源汽车会分裂为面向驾驶和面向乘坐两个分支。即驾驶功能和乘坐功能将会被分割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两个核心技术——电池和智能驾驶。

电池方面,其实对新能源汽车属性的影响是远没有智能驾驶强的。电池技术在未来或许只有储能、充能、成本三个方向可以突破,它带来的影响是汽车的使用时间变化和车企有更多的钱用来干别的事儿。

而智能驾驶不一样。目前比较火的非承载式结构的滑板底盘应该说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雏形。由于线控技术和高度的集成,所有和行驶有关的功能全部在底盘上。这就能够比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节省更多的车内空间。

设想一下,当智能驾驶技术足够先进,滑板底盘技术足够成熟后,汽车将成为纯粹的乘坐工具,车内不再设有驾驶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生活场景。可以是健身房、KTV甚至餐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用车性质的改变。

Pixmoving滑板底盘

而相对应的,当上述设想成为现实且被普遍采用之后,对于喜爱驾驶的用户,新能源汽车或许会发展出纯粹的驾驶产品,在特定的场景使用,可以把它想象成为F1赛车那种纯粹的“驾驶机器”。

也就是说,汽车内饰越来越趋向功能化之后,会改变未来阶段汽车的定义。这种汽车内饰的功能化其实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趋势。我们在讨论未来汽车内饰会发生哪些变化时,我们的设想源自于什么?源自于生活的周遭。换言之,目前生活中哪些功能是汽车没有的,那么未来,汽车的内饰就会把这些功能加上去。

比如,在电视普及之后,汽车的中控台从收音机变成了屏幕;航空座椅被搬进了汽车;影音娱乐功能被集成在了中控区域……那么按照这样的趋势,在滑板底盘能够承担所有驾驶功能之后,一些受制于空间的生活化场景也就十分合理地出现在了汽车内部。

当然,目前来看,这种高度智能的驾驶技术所带来的内饰的革新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当智能驾驶级别高了之后,智能驾驶就不再是通过单个车企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完全的智能驾驶需要的是高标准的车路协同、更快的数据传输、更精准的定位,这就涉及到整个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所以我一直在说这么一句“任何脱离城市配套来谈的高级别智能驾驶,都是耍流氓”。

写在最后

汽车的内饰见仁见智,有人喜欢简约、有人喜欢豪华、有人喜欢机械感、有人喜欢科技性……但无论怎样,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的确给了汽车内饰新的定义,它不再是燃油车时代“次要因子”或者说“锦上添花”,在某些场景,新能源汽车的内饰甚至成为了消费者的购买理由。

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确位于“内饰堆料”的阶段,对于车企而言,内饰也的确成为了技术瓶颈限制下的差异化的体现点和产品价格的增值点。但无法否认的是,即使是堆料,最终的受益人依然是消费者——得到了更优质的汽车体验。

有意思的一点是,现在,当我们去构思设想未来汽车的呈现形态时,在以往的驾驶模式、汽车外观、行驶方式的设想之外,我们还会去构思未来汽车的内饰是否会更加的功能化,甚至我们会构想一个完全智能的、移除了主动驾驶因素的内饰形态。而这种设想层面的转变,无疑是当下内饰发展所带来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为新媒体平台“驱动号”用户上传并发布,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驱动号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全部评论 {{total}}

智能相对论

关注

智能和车,边评边测;未来和家,且品且鉴。合作+V:zhinengxdl

1209 文章数量

6314.77w+ 阅读量